返回

捡漏王陆飞扬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17章 古玩交流会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烧油,然后将米浆舀到锅铲上,将黄豆放在米浆中,然后迅速将锅铲没入滚烫的油中,定型后下提锅铲,让豆饼与之分离,几分钟之后,就可以将豆饼捞出,咬上一口,又香又甜咯嘣脆!

    “老板,请问你炸的这个叫什么?”

    陆飞扬眼睛湿润了,看了一会后不由自主的走了过去,问道。

    老板五十来岁,皮肤黝黑,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,见陆飞扬问起,手上就一边操作,一边和他聊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老板,我们本地人叫它花生巴,是家的一种传统小吃。它的主要原料是自己种的大米磨成的米浆,还有花生,然后下锅油炸而成。”

    “哦,这个和我老家的豆饼差不多!”

    看过老板制作过程后,陆飞扬心里了然。

    “老板,制作花生巴首先需要磨米浆,然后与花生混合。接下来,就是将混合物舀进这个铁兜里,将其炸制成形状像满月的小块。在炸制过程中,必须保证米浆的厚度,不能太厚,否则就太硬影响口感;如果太薄,又很容易糊掉。”

    老板一边操作,一边讲解细节要领。

    “你看,只要把握了要领,花生巴会变得薄如丝绸,同时才能保持酥、松和脆的口感。而且,在制作过程中,米浆和花生的比例以及炸制的时间和温度是最关键的,掌握不好就会影响最终的口感和质地。”

    “老板,请问多少钱一个?给我们来十个吧!”

    陆飞扬掏出一百块钱递给老板,老板停下手中的操作,麻利的放入印有“家传统小吃”字样的牛皮纸袋中,并找给陆飞扬八十元钱。

    “来吧,都尝一尝!”

    陆飞扬从老板手里接过袋子,递给了陈华他们,自己也拿起一个。

    一口咬下,陆飞扬觉得这花生巴香脆可口、松酥宜人,薄而酥脆的外层包裹着丰富的花生香气,口感独特,和老家的豆饼有些像。

    “杨哥,这东西好吃!”

    钟明华吃了一个后,马上又拿出一个,这花生巴的香气特别浓郁,既有一股茶油的清香,又有大米的甜香,还有老板特制秘料的味道,吃起来既有嚼劲又带有一定的酥脆感,给人一种非常愉悦的美食体验。

    “几位老板,不瞒您们说,我做这个花生巴已经有二十几年了,这可是家传的手艺,吃过后没有不说好的。”

    见陆飞扬他们三个很快就将十个花生巴吃完了,摊主一看有戏,接着说道:

    “几位老板,这花生巴不仅美味可口,而且还富含营养,比如其中的花生就富含蛋白质、钙、铁、磷、锌等矿物质以及各种维生素,还有延缓衰老、降低胆固醇、增强大脑记忆的功能,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有缓解记忆力减退等作用。我这里有真空包装好的,三十元一袋,几位不妨多买点,回去给家里老人孩子,或者是送亲友都不错!”

    “哈哈,老板你太会做生意了!”

    陆飞扬夸赞道。

    “感谢老板夸奖!不过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早几年我们夫妻都下岗了,家里还有老人孩子,只好操起这门祖传手艺,混碗饭吃而已。等孩子们大了,我们也就不做了!”

    接过陆飞扬递过的300元,摊主将十包花生巴装好,还另外送了两包。

    “再见,老板,祝你生意兴隆!”

    陈华接过袋子,陆飞扬挥挥手和摊主告别。

    “对了,几位老板,你们是不是过来参加古玩交流会的?”

    摊主看到他们是外地人,忽然想起来一件事,再次开口问道。

    “古玩交流会?什么时候?”

    一听有古玩交流会,陆飞扬马上收回了脚步,问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,好像就是这几天,明天就是最后一天了!”

    因为古玩交流会,均州城里多了不少外地人,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会过来看看老城墙和浮桥,所以,这几天摊主的生意好了不少,也打听到不少消息。

    一年一度的古玩交流会是均州古玩协会举办的,参加的有国内甚至海外的古玩爱好者,在行内有很大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无他,因为这里是家人从北方南渡后的主要聚集地,有“家摇篮”之誉,不少海外游子借这个机会回到故乡寻根问祖,探访亲人。

    从摊主口中了解到更多古玩交流会的信息后,陆飞扬决定在这里停留一天,看看这个交易会的规模和质量如何,自己又能不能淘到几件宝贝!

    三人回到旅馆,洗漱后就休息了,一夜无话。

    第二天早上,他们收拾好之后就向旅馆工作人员问清了文庙的具体位置后,就出门了。

    文庙其实就是孔子庙,是为了祭祀华夏伟大的先师圣人孔子而设立的场所。

    均州文庙始建于唐代,距今已有约1000多年的历史。

    三人沿着古城墙走了几分钟之后,就到了均州古城四门之一的建水门。

    均州有东西南北四座大城门,另外还有两个小出门,分别是连接码头的,比如浮桥那边就

第117章 古玩交流会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